在三亚海棠河生态公园,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穿梭于新落成的“湿地秘境”科普栈道,观察红树气根上的招潮蟹,辨识雨林树冠层的珍稀鸟类。这片曾因河道硬化、生态退化被市民诟病的城市内河,正通过总投资20亿元的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重焕生机。三亚水务局近日披露,海棠河水系治理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,预计2026年建成10.1公里城河融合生态走廊,打造中国热带滨水空间更新样板。
城河共生:打造10公里生态活力廊道
作为三亚“六水共治”标杆项目,海棠河治理采用“分段激活”策略:
一期生态修复(2023-2025):投资10.8亿元,通过土壤生物改良技术重构6公里河道基底,种植桐花树、水黄皮等本土红树品种,建成海南首个“弹性河岸”示范区,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。
二期功能织补(2024-2026):投资9.2亿元,沿河布局4大主题区——上游“稻野听风”农耕文化带、中游“潮汐剧场”湿地教育中心、下游“黎锦水岸”非遗体验区,配套建设9座景观桥、3个生态码头,串联15处社区公园。
“工程将拆除2.3公里混凝土堤岸,恢复自然蜿蜒形态,让河流重新‘呼吸’。”三亚水务局负责人介绍,项目创新植入“海绵城市”系统,通过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等设施,使河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%,较改造前提升40个百分点。
系统治理:从“水安全”到“水经济”的跃升
海棠河治理凸显三亚治水模式的三大转型:
空间价值重构:利用河道治理释放的168公顷滨水空间,布局船坞乐园、智慧运动公园等消费场景,预计带动周边土地增值超50亿元;
生态产品开发:建立GEP(生态系统生产总值)核算体系,开发碳汇交易、生态研学等绿色产业,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已从2.1提升至4.7;
文脉传承创新:在黎锦乐园设置非遗工坊,邀请五指山黎族传承人驻场创作,将传统鱼篓编织技艺转化为生态护岸技术,实现文化保护与工程建设的融合。
机制突破:EOD模式破解20亿资金拼图
面对巨额投资需求,三亚开创性采用“EOD+BOT”组合融资:
环境导向开发(EOD):将河道治理与周边800亩商业用地捆绑开发,社会资本可通过康养酒店、滨水商业等收益反哺生态投入;
特许经营(BOT):对沙溪乐园、湿地科普馆等经营性设施授予30年运营权,吸引华侨城、中交生态等企业参与。
目前项目已获批国开行8亿元绿色贷款,并发行海南首单水务专项REITs,形成“财政资金+政策性金融+社会资本”的多元投入格局。三亚市副市长透露,该模式将在全市17个治水项目中复制推广。
未来图景:治水如何重塑热带滨海城市
随着二期工程推进,海棠河正显现多重边际效应:
气候韧性提升:河道行洪能力增强使内涝发生率下降70%,2024年台风季经受住超强降水考验;
经济活力激活:沿岸新注册生态企业43家,2024年一季度滨水商圈客流量同比激增3倍;
社会治理创新:成立由沿河12个社区、NGO组织组成的共治联盟,开展“市民河长”“红树认养”等行动。
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评价,海棠河项目为全球热带城市提供了“以水塑城”的中国方案——在生态修复中创造经济价值,在基础设施更新中传承文化基因,这正是三亚建设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的深层逻辑。当1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,这座城市将向世界证明: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