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点上,三亚崖州区正以垦地融合为突破口,探索出一条"科技赋能、产村融合"的乡村治理新路径。通过重构农场国有土地与乡村发展权属关系,激活南繁科研资源溢出效应,曾经的农垦社区正蜕变为宜居宜业的"南繁后花园"。
制度破壁:垦地融合激活土地基因链
面对农垦国有土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并存的制度壁垒,崖州区创新构建"三级联动"机制:
1、权属确权:对南滨社区等垦区开展土地权属确权登记,明确国有土地与集体建设用地边界,累计确权土地2.6万亩。
2、联合开发:成立由区政府、海南农垦、村集体组成的垦地融合指挥部,首创"国有土地作价入股+村集体运营分红"模式,白超队通过该模式盘活闲置土地430亩。
3、收益共享: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,将国有土地经营性收益的30%返还村集体,2023年南滨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10%。
这种制度创新打破了持续数十年的土地开发困境。金鸡社区党委书记林方裕指着新建的民俗非遗文化产业园说:"过去这些土地只能种橡胶,现在通过联合开发,我们建起了黎锦工坊和南繁种业研学基地,土地亩均收益从3000元跃升至8万元。"
场景革命:科技种业重构乡村价值链
依托毗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区位优势,崖州乡村正在演绎"实验室—农田—市场"的价值链跃迁:
1、科研转化枢纽:红旗队打造477亩南繁成果转化基地,引进隆平高科等12家种企,建成田间实验室8个,实现"实验室品种—大田测试—商业化推广"无缝衔接。
2、人才驻留计划:实施"院士村长"制度,钱前院士团队在白超村建立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,带动36名硕士以上科研人员常驻村庄。
3、产业生态培育:构建"林下经济+种业服务"立体模式,在橡胶林下套种草豆蔻300亩,养殖芦花鸡3万羽,同步开发南繁科普研学路线,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1.2万人次。
这种"科技+农业+文旅"的融合模式成效显著。南滨社区村民符娟算了一笔账:"我家3亩地流转给种业基地每年租金9000元,在基地做田间管理员月薪4500元,民宿接待研学团队还能增收2万元,年收入是过去单纯种地的6倍。"
共同缔造:村民自治激发内生动力
崖州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践行"共谋共建共管"理念:
1、决策共谋:建立"屋场会+云平台"双轨议事机制,红旗队1200米排水管工程经过7次村民讨论,优化管线走向节省预算28万元。
2、建设共担:推行以工代赈,近三年累计发放村民务工报酬520万元,白超队污水处理站建设中本地村民参与度达75%。
3、成果共享:建立"星级庭院"评比制度,将庭院美化纳入村规民约,村民自建花池成活率达92%,形成"一户一景"的特色风貌。
这种治理创新带来了深层改变。南滨社区干部邓聪指着新铺设的柏油路说:"过去政府大包大揽,村民觉得‘事不关己’。现在从设计到施工都有村民参与,道路维护成本下降40%,真正实现了‘自己的家园自己爱’。"
站在南繁硅谷建设的战略窗口期,崖州正以"全域南繁"理念重塑乡村形态。随着投资1.2亿元的南山南繁美丽乡村群落二期启动,这里将建成国家级南繁文化体验区,推动种业芯片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,书写自贸港背景下的城乡融合新篇章。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