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尘埃落定,房地产行业在深度调整中交出了阶段性答卷。多家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销售榜单显示,百强房企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11.8%,至1.84万亿元,市场压力依然显著。然而,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,结构性亮点同样突出——近30家百强房企业绩实现正增长,展现出强劲的抗跌韧性,而核心城市高端项目的热销成为支撑业绩的关键引擎。
整体承压:百强门槛下降,各阵营分化明显
来自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揭示了市场的寒意: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1.8%,其中6月单月降幅更是扩大至18.5%。克而瑞数据亦显示,上半年百强房企操盘金额为1.65万亿元(注:操盘金额统计口径与销售额略有差异)。市场分化不仅体现在个体企业间,也反映在不同规模阵营的变化上:
头部阵营收缩: 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仅剩4家(保利发展、绿城中国、中海地产、华润置地),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。
腰部扩容与塌陷并存: 500亿-1000亿的第二阵营增至7家(增加3家),但300亿-500亿的第三阵营则缩减至3家(减少3家)。
尾部竞争加剧: 100亿-300亿的第四阵营扩大至32家(增加4家),但阵营内均值普遍下滑,TOP51-100房企销售额均值同比下降13.5%。
逆势突围:近30家房企增长,央国企与黑马表现亮眼
在整体下行通道中,近三分之一的百强房企成功实现了业绩增长,构成了市场的鲜明亮色。这些逆势增长的房企主要呈现以下特征:
央国企领跑: 保利发展以1452亿元稳坐榜首,中海地产(1201.4亿元)更凭借297.4亿元的单月销售额成为6月销冠。中国金茂在较高基数上仍实现近20%增长,排名跃升至第9位。华润置地稳居第四(1103亿元)。
“黑马”增速惊人:
能建城发(同比增长166%): 销售额199.3亿元,排名从第64位飙升至第20位。其上海项目是关键推手,徐汇滨江的“能建·西岸誉府”开盘即罄(揽金47.68亿元),浦东新杨思合作项目“翡雲悦府”成为年内上海认购之最。
中建智地(增长近50%): 凭借北京国贤府二期首开21.4亿等热销项目,销售额达120.2亿元,排名升至第35位。
其他代表: 国贸地产(+35%)、中国中铁(+39%)、四川润达丰滨江(+78%)以及湖北文旅建发集团、荣和集团、成都城投置地等地方国企民企均实现可观增幅。
核心城市贡献显著:一线城市成业绩“压舱石”
房企的业绩增长愈发依赖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的支撑,城市分化格局深化:
一线占比跃升: 中指监测的20家代表房企数据显示,一线城市对其销售业绩的贡献率同比大增9个百分点,达到惊人的40%。上海(贡献率16.9%)、北京(10.6%)、广州(9.0%)贡献率居前。
深耕一线者受益: 招商蛇口、越秀地产、中建壹品、中国中铁超50%的业绩来自一线城市;保利发展、中海地产、华润置地等超40%。
产品结构分化:
一线城市:90-140㎡首次改善产品占比达55.2%,增长最快。
二线城市:104-200㎡改善型及200㎡以上高端产品占比上升。
三四线城市:200㎡以上高端项目占比增长最快(+5.4个百分点),折射特定需求。
展望下半年:压力犹存,期待政策发力与结构性机会
尽管有亮点,市场整体压力并未解除。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,房企销售二季度降幅再现扩大态势,下半年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”。政策面的进一步支持被视为关键变量:
政策期待: 业内普遍呼吁加大力度推动已出台政策见效,如扩大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、加速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和土地以盘活房企资产、优化限购限贷政策、支持多孩及新市民购房等。
市场展望: 分化行情将持续,“好城市+好房子”仍是核心逻辑。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、品质项目将成为主要战场,而房企聚焦核心区域投资、提升产品力的趋势也将更加明确。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也强调,大型央国企的稳健表现将为市场注入信心。
总体而言,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在深度调整中加速分化,央国企凭借资源优势和核心城市布局展现出更强韧性,而政策能否有效激活需求、化解风险,将是决定下半年市场能否真正“止跌回稳”的关键。

S1/三亚周边

一星级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