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。面对海岸带管控政策调整、产业迭代升级等历史遗留问题,海南各级政府部门以"新官理旧账"的担当精神,创新推出"容积率漂移""权属打包处置"等系列举措,成功盘活19万亩闲置土地。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企业投资困境,更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生态保护、财政减负、产业升级的多重效益,为全国存量土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"海南方案"。
创新工具箱:破解土地沉疴的三种模式
海南的实践形成了差异化处置的"三把钥匙":
1、容积率漂移:针对海岸带200米范围内的历史遗留地块,通过等价值调整容积率至企业其他宗地,实现"零成本收地"。如万宁神州半岛695亩闲置土地,通过该模式避免政府6.6亿元财政支出,同时保障企业权益,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典型案例。
2、规划动态适配:建立"企业需求-科学论证-依法调规"响应机制。乐东县将116亩"住宿餐饮用地"调整为"商务金融用地",企业补缴出让金后实现9.5亿元投资落地,凸显政策弹性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。
3、权属打包处置:澄迈县创新"土地+地上资产"招拍挂模式,将125亩闲置土地与96套回迁房捆绑出让,既解决村民10年安置难题,又通过农文旅项目激活乡村经济。
制度创新的三重价值
海南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"政府-市场-社会"协同治理新范式:
政策容错机制:通过《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》等文件,为非货币补偿处置提供法律依据,化解了"依法行政"与"灵活处置"的矛盾。
跨部门协作平台:儋州市资规局统筹协调10余部门迁移航标塔,建立"问题清单-责任分解-限时办结"闭环流程,彰显"主动服务型政府"效能。
生态经济双赢:在处置过程中严格海岸带生态红线管控,万宁案例中通过容积率转移既保护海洋生态,又释放土地价值,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。
全国推广的实践启示
海南经验为破解土地闲置困境提供三大启示:
1、从"被动回收"到"价值再造":突破传统"收储-出让"路径,通过容积率转移、用途转换等市场化手段激活土地资产。
2、从"单兵作战"到"系统治理":建立自然资源、住建、财政等多部门联席机制,如洋浦航标塔迁移案例所示,复杂问题需协同破局。
3、从"行政命令"到"契约精神":澄迈模式中通过"招拍挂+资产结算"平衡各方利益,彰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优势。
当前,全国存量建设用地占比已超40%,海南创新实践恰逢其时。自然资源部将其列为典型案例推广,正是对"统筹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"中央精神的生动诠释。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操作指引,建立跨区域容积率交易平台,让制度创新释放更大改革红利。

一星经纪人/三亚周边

一星级/三亚周边

一星级/三亚周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