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海之滨的崖州湾科技城,一场关于未来产业的立体革命正在上演。从实验室里接受电子束"CT扫描"的种子,到万米深渊自主巡航的智能装备,再到蓄势待发的商业火箭,海南自贸港依托温度、深度、纬度三大天然禀赋,正构建起陆海空三维创新体系,打造新质生产力的"热带样板"。
陆:南繁硅谷重塑中国种业版图
在电子加速器实验室,大豆种子正接受每秒百万次的高能粒子轰击。"这种'分子剪刀'技术可将育种周期从8年压缩至3年。"国家南繁研究院专家展示着基因编辑成果。园区内,搭载多光谱相机的龙门吊对玉米进行24小时表型监测,AI算法实时解析超200项生长指标。目前,全国70%农作物新品种在此孕育,海南2800家种企构建起从基因测序到智能育种的完整链条,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20亿元。随着自贸港跨境种质资源交换中心投入运营,全球15万份种质资源将在此"安家"。
海:深渊实验室解锁海洋战略资源
上海交大海南研究院内,工程师正在调试我国首台全海深仿生滑翔机。"这款装备融合柔体机器人技术,可耐受1.1万米水压,续航能力达180天。"项目负责人雷肖楠介绍。崖州湾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"一平台四集群"体系:建成亚洲最大深海环境模拟装置,集聚中科院深海所等23家科研机构,形成深海探测装备、深渊生物开发、海底矿产冶炼、深海能源转化四大产业集群。随着"海龙Ⅲ号"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即将入驻,海南正成为我国经略南海的战略支点。
空:低纬度优势托举商业航天新高度
在文昌国际航天城,直径5米的贮箱箱底正在真空电子束焊机上成型。航天科工技术人员透露:"商业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年内投产后,可年产20发中型液体火箭。"海南独特的19°纬度优势,使火箭发射节省15%燃料载荷,年发射窗口达300天。按照"北有文昌、南有崖州"的布局,海南正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:北部建设星箭制造、发射服务、数据应用三大功能区,南部打造卫星遥感大数据中心。随着首条火箭总装脉动生产线投产,海南有望在2025年实现年产百颗卫星能力。
从种子实验室到万米海沟,从装配车间到发射工位,崖州湾的"三度空间"正重塑产业边界。海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,将实施"创新热带雨林"计划,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建设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推动陆海空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。当种业安全、深海探测、太空经济在此交汇,海南自贸港正在国家战略版图上刻下新的坐标。

一星经纪人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