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制度筑基:织密生态保护网
作为全球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缘,三亚市构建了"规划-立法-执行"三级保护体系。2024年颁布的《三亚市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(2024-2035年)》创新性提出"生态修复梯度管控"模式,将全市红树林划分为核心保护区、生态修复区与合理利用区三类功能分区。通过林长制与"智慧巡护"APP的结合,实现违法侵占、排污等问题2小时内响应处置,2024年累计制止破坏行为27起。特别在铁炉港保护区建立的"一树一档"古树管理系统,使9株千年红榄李的存活率提升至100%。
二、科技赋能:破解修复难题
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"潮间带微地形改造技术",通过3D建模精准设计潮沟系统,使红树林幼苗成活率从35%提升至82%。针对红榄李保育这一世界性难题,科研团队突破性发现其种子萌发需要特定的盐度脉冲刺激,据此开发的"梯度脱盐育苗法",使人工培育的红榄李开花年限从15年缩短至8年。近五年累计投入1.2亿元实施的12个修复工程中,三亚河东岸项目创新采用"生态工法",用椰壳纤维编织的消浪堤替代混凝土护岸,既降低造价又增加生物附着面。
三、共生共赢:释放生态红利
通过"红树林+"模式,三亚打造了多层次价值转化体系。生态旅游方面,2024年三亚河湿地公园接待游客63万人次,衍生出的观鸟研学、红树林摄影等业态带动周边居民人均增收3200元。在碳汇交易领域,铁炉港保护区纳入海南国际碳汇交易试点,首期核证的2.3万吨碳汇已完成交易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东岸湿地公园已成为生物多样性"指标站",2025年首次监测到棉凫等7种珍稀鸟类栖息。这种"政府主导+社区参与+市场运作"的可持续模式,使保护区内居民从曾经的养殖户转型为生态管护员,户均年收入增加4.5万元。
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生态共同体
随着《三亚市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方案》的实施,计划到2030年建成3条总长58公里的红树林生态廊道。当前推进的"数字红树林"项目,将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质、生物量等18项指标,构建全国首个红树林生态预警系统。在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背景下,三亚经验正通过"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规范"等地方标准向全省推广,为全球海岸带生态治理提供"中国样本"。

S1/三亚周边

S1/三亚周边

一星经纪人/三亚周边